顯示具有 十分鐘看完一本好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十分鐘看完一本好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22日

第3選擇 (The 3rd Alternative)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這陣子在看一本很厚的書,看完以後覺得它影響我很大,幾乎所有看事情的方法和角度都完全改觀,強烈推薦給大家:第三選擇 (The 3rd Alternative)

從小我們就一直被教育要贏過別人,從學校成績要贏同學、買東西要殺價贏店家、在工作上要提出比同事更好的點子,即使是和老婆看法不同時也要想辦法辯到贏,但是其實很大部分都是莫名其妙的堅持,而這個堅持要贏過別人的習慣根本是沒必要的。

幾乎任何問題,大家都習慣用的第1選擇就是照「我」的方式,第2選擇就是照「你」的方式來進行。衝突點往往就在於: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

我們都習慣用「我們」來對抗「你們」。我們是好人,你們是壞人,或至少沒我們那麼好。我的團隊是對的、是正義的、是無私的,你的團隊是錯的、是充滿自私自利的。這是我的場子、我的團隊、我的公司、我的意見,永遠是我這一方對抗你那一方。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我們都只有兩種選擇:

你贏我輸,或是我贏你輸。

但是人生大多數狀況並不是球賽,一定得要分出勝負,很多時候贏了也是輸了,例如說晚上睡覺前孩子在旁邊大吵大鬧,因為工作一天很累想休息,就忍不住吼了孩子,孩子真的乖乖躺下睡覺,你贏了孩子,但是在看到孩子瑟縮著不敢靠近你,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你贏了沒錯,發火罵人真的能讓孩子聽話,但看到孩子的反應真的會讓你有贏的快感嗎?

再例如說在公司有些企圖心比較強的人,時常想要贏過所有同事:我要當英雄,要當最聰明、最能幹、最厲害的人,所以別人提出比我好的意見他都全力打壓,如果你戳到我,或是否定我,或是雖然你沒這個意思,但是我覺得你有否定我,我就想辦法抹黑你、打壓你,最後公司真的只有馬屁精和比我弱的人存在,其他強咖都離職,這樣公司只會越來越爛,這是我要的嗎?就算鬥贏了同事,但是因為內耗把整個公司團隊弄爛,最後越做越小,甚至倒閉,這真的是贏嗎?

而第三選擇就是另一種方法,它是除了你贏我輸、我贏你輸以外,更好的方法,也就是讓你也贏,我也贏,而且最後你和我都能贏得比原來更多、更好的成果。
所以當衝突產生的時候,這時的問題應該不是表面上我要怎麼贏過你,或是我要怎麼避免輸給你,而是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尋求一種雙贏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彼此都滿意

當衝突產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

第一步,我先瞭解自己,我得清楚地知道我的定位,我是個獨立而且有思想的人,不是我隸屬的這一方,例如說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會因為我的性別是男生,所以就一定得用男生這一方的角度思考;不會因為我是員工,就一定得用勞方的角度思考,即使我知道這是不對的。我會去思考和檢視我的想法是不是被既有觀念和刻板印象影響。

第二步,我努力去瞭解你,我知道你有你的難處和考量,你有你的人生觀和家庭,你是活生生的人,你不只是一個代名詞,例如:老闆、女性、國民黨、天龍人。我會尊重你,並且試著想說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有什麼想法和反應,也就是把你我已經不知道丟到哪裡去的同理心重新找回來。

第三步,我和你一起創造雙贏的局面,我先向你提出啟動第三選擇的問題:「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尋求一種你和我都沒想過的,但是卻更好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彼此都滿意。」

我並不是要你妥協,我沒有要你放棄你的想法和立場,我只是要和你攜手一起去思考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更成功的目標,然後你和我都能得到更多,那就是雙贏。

例如說上面舉的公司的例子,大家的目標其實並不是我讓你黑掉,你讓我離職,而是想要公司更好更大,大家都能賺更多錢,和更高的成就感,所以我們應該一起去想更好、更有效的主意,甚至想出更棒的商業模式,這才是我們都想要的。

另外一個罵孩子的例子,你的目標並不是讓孩子怕你,而是讓他安靜下來,讓你可以休息,這時候其實可以跟孩子說你很累,想要安靜休息,如果他還不想睡,不妨到客廳去看半小時故事書,等累了再進來,孩子也高興,你也能休息。

書中還有很多很多實例,都值得你一一去看、去學習,如果你有類似下列的困擾,我很建議你去看這本書:

Ÿ ‧你與老闆或同事之間的嚴重衝突;
Ÿ ‧一個「走不下去」的婚姻關係;
Ÿ ‧你與孩子的學校之間所出現的嚴重歧見;
Ÿ ‧一個讓你陷入財務困境的難題;
Ÿ ‧一個工作上的艱難決策;
Ÿ ‧與鄰居或社區之間的嚴重抗爭;
Ÿ ‧家人之間的長期齟齬或不合、甚至冷戰;
Ÿ ‧肥胖問題;
Ÿ ‧一個讓你無法獲得滿足的工作;
Ÿ ‧一個老是「不開竅」的孩子;
Ÿ ‧一個你必須為顧客解決的棘手問題;
Ÿ ‧一個恐怕得進法院才能解決的問題。

這書很厚,所以除了第一、第二章的基本觀念必看以外,挑自己比較會用到的章節去深讀就好,像我就特別仔細看第三章:職場中的第3選擇、第四章:家庭中的第3選擇、第九章:第3選擇的人生。其它章節沒有看得這麼仔細,這樣看書的壓力會比較小,也比較容易吸收。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即時收到最新文章!

你看過這篇了嗎?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2006年12月18日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強調金錢藍圖

何謂金錢藍圖?這分好幾個部份

一個人能夠賺多少錢,留下多少錢都是由他的金錢藍圖決定,而他的金錢藍圖是由他的腦袋決定,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而是他自己給自己的目標設在哪裡他身價最後就會在哪裡。

很玄對吧

有沒有聽過有人本來很有錢,後來卻變成窮光蛋?
有沒有聽過有人開頭很像會創一番大事業,最後卻失敗?
有沒有聽過有人中樂透,過幾年卻財產只剩他未中樂透之前的水平?

表面上看來當然可能是因為不景氣,遇到騙子合夥人,股市下跌,時運不濟......等等,但是其實就是他本身的金錢藍圖不夠大。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還沒有準備好以前,突然拿到一筆大錢,超出他的能力範圍,那不久後自然這筆錢會慢慢離開他。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是個白手起家的富豪,即使不小心破產了,他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翻身,因為他有夠寬夠廣的金錢藍圖。

例如說:唐諾.川普(Donald Trump),地產大亨,他白手起家賺到幾十億美金,後來一度失去一切,還負債,不過幾年後他卻賺到比原來更多更多的錢。

原因就在於有錢人即使會輸掉萬貫家財,但是屬於他們的"有錢人的腦袋"永遠都還在。

金錢藍圖怎麼形成的呢?

大部分是因為你接收的資訊造成的,其中大部份是你小時候接收的資訊,也就是來自於父母或長輩給你的資訊,再講明白點就是你會貧窮還是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決定在你父母。

怎麼說呢?

你對錢的想法和行為是被教出來的,這些教導會變成制約,再變成自動潛意識反應,不知不覺一輩子都被它操控。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金錢藍圖,那你必須要修正你腦中的陳年金錢檔案,才能做到。

記住,貧窮只是個結果,會導致貧窮的原因是金錢藍圖。

如何被制約?
1.語言設定:你小時候聽到了什麼?
2.模仿:你小時候看到了什麼?
3.特殊事件:你小時候有哪些遭遇?

咱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1.語言設定,想想你爸媽有沒有跟你講過類似這些的話:錢是萬惡的、有錢人都很沒氣質、你必須要努力唸書才能賺錢、你必須要努力工作才能賺錢、你必須要聽老師的話才能出人頭地、金錢買不到快樂、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錢、有錢人都是吸血鬼、你賺越多錢就有人因此越貧困,還有一句爸媽常講的:我們買不起,不要跟你的同學比。

對吧!

你小時候聽到的一切都會變成潛意識,你的所作所為會不經意的被影響、被操縱,這是可以主宰你金錢藍圖的一股力量。

一個叫做史蒂芬的人,他連續九年收入都超過80萬美金,也就是近2500萬台幣,但是他總是因為花錢、不當借錢、投資失敗導致他現在財產幾乎是零。

探討原因發現,他成長過程中,他母親總是講:有錢人都很貪婪,他們靠窮人的血汗賺錢。只要賺夠用的錢就好,賺多就是豬了。

沒錯,他被他母親的話給制約了,他愛他的母親,潛意識就會逼迫他趕快把錢花掉,不然會變成一隻豬。

後來他終於知道了原因,就把他母親送到夏威夷渡假(他母親非常愛夏威夷),這樣他既不用招呼他老媽,他母親也因此覺得他兒子有錢真好,結果他真的變成大富翁了。

2.模仿,想想你爸媽是怎麼工作怎麼投資的,他們工作或投資成功嗎?大部分小孩都會模仿父母的動作,如果父母是失敗的,他們也很容易失敗,講個故事給大家聽:有個女的在煮晚餐,她把一塊火腿的頭和尾都切下丟掉,她丈夫很納悶,就問她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她回答因為她媽媽都這樣作。

她母親剛好那天到女兒家吃晚飯,女兒女婿就問她為什麼要切掉頭和尾呢?媽媽回答,因為我媽媽都這樣作。

於是兩人就決定打電話去問她外婆,結果外婆回答:因為我的鍋子太小了。

別不承認,你就跟你爸或你媽一模一樣,或是他們兩個人的混合體就是你。

而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有錢人,所以自然小孩無法繼承到有錢人的腦袋。

3.特殊事件,有個叫做喬西的護士,她的收入不錯,但是永遠都無法存到錢,研究之後發現她小時候和爸媽去餐廳吃飯,吃到一半為了錢的事情吵架,結果她爸火大,大吼大叫之後心臟病發作,臉色發青的倒在小喬西的懷抱裡死去,從此她的潛意識中就把金錢和痛苦、死亡放在一起。

每次賺了錢就要想辦法花完它,這樣才不會痛苦。

既然知道了問題所在,就要練習切割,和過去切割,你是你,你父母是你父母,沒人規定父母貧窮小孩就要貧窮,投資和工作都多多思考,是我想這麼作,還是我被迫這麼作?


第二部份 財富檔案

人的心靈就像個大檔案櫃,會把所有接收到的資訊貼上標籤,分別放進不同的檔案夾內,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到心靈的檔案中讀取資料,解決問題。

譬如說,我正在考慮要不要把握一個可能可以賺錢的機會,於是我便會自動在心靈中尋找那些貼了"金錢"或是"財富"的標籤,再用檔案裡的資料決定自己該怎麼作。我對錢的所有想法都放在這個財富檔案裡面,所以我不可能想到超出檔案的內容,而且在我下這個決定的時候,我會相信他是正確的,是能夠幫助我解決問題的,然而這個決定是不是真的是能夠幫我達成目標呢?未必,很可能是錯誤的。

舉例,假設我內人正在shopping,她看到一個綠色包包在打七五折,她馬上搜尋心靈檔案:我應不應該買這包包?

然後在一眨眼的功夫,她的心靈檔案回報:『你一直在找一個類似的包包,好搭配上週買的那雙綠色高跟鞋,而且她的大小太完美了。快買吧!』

於是她在買下的時候,不但因為即將擁有這個漂亮的皮包而興奮,還沾沾自喜是以七五折買的。

對她的心靈來說,這實在太棒了,她認為她需要,而且正在打折,但是她內心沒有想過:這皮包的確很便宜,又漂亮,不過我現在欠卡費已經超過十萬塊,所以我最好別買。

她腦子裡沒有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並不存在她的心靈檔案中。

所以結論就是你如果擁有類似富人的心靈財富檔案,你自然可以像他們一樣有錢。

不過在像有錢人一樣以前,我們先避免掉窮人的心靈檔案,接下來我們會教您分辨有錢人的想法和窮人的想法,您只要記得趨富避窮就好了。

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
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的身上』

有沒有發現,會花很多錢玩樂透的通常是窮人?開獎的晚上,他們會黏在電視前面,緊張兮兮的期待財富就要『降臨』在他們身上。當然,有錢人也會買樂透,不過大都是偶爾玩一玩,而且樂透不會是他們創造財富的主要策略。

人會富有還是貧窮是自找的,只有你自己能夠創造你自己的財富和成功,也只有你自己能造就你的平庸和貧窮。不管是明意識還是潛意識,你的人生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窮人特徵1:責怪
他們常常會責怪經濟不景氣、老闆摳門、時運不濟、政府無能、股市下跌、怪公司制度、怪配偶不會賺錢、怪父母沒留給他們財產,反正做錯的都是別人,一定不是自己。

窮人特徵2:合理化
如果他們不是在責怪,你就會聽到他們在找藉口,或是證明他們貧窮是合理的,例如他們會說:『工作穩定比賺得多重要。』、『我選了穩定的工作,所以我就該接受這工作的薪水以後成長幅度不大。』,甚至說:『錢真的不是很重要。』那問你個問題:如果你說你的老公或老婆或朋友或男女朋友並不是那麼重要,那麼他們還會在你身邊待多久時間?應該不會太久了,錢也是一樣。

如果你覺得養寵物不重要,你會養它嗎?不會。
如果你覺得一輛腳踏車不重要,你會要它嗎?不會。
所以你認為錢不重要(不管是嘴巴講還是心理真的這麼想),你就不會有太多錢。

任何一個說錢不重要的都是窮人,但是他們會拿毫無關聯的對比來合理化,例如說:『錢沒有愛那麼重要。』

這個比喻真愚蠢,要不要問一下你的手還是你的腿比較重要?也許他們都很重要吧。

錢,在它能發揮效用的時候太重要了,不能發揮效用的地方就一點都不重要,不相信嗎?要不要試試看用愛去繳信用卡帳單?

如果你無論如何都不承認錢很重要,你就永遠不會有錢,直到你把這個謬誤從你的心靈檔案裡面移除掉。

窮人特徵3:抱怨
抱怨是一件最糟的事情,永遠記住:『你所關注的事情會擴大。』當你抱怨的時候,你一定是正在關注錯誤的事情,而你關注的事情會擴大,於是你生命中會一直不斷出現錯誤的事情。也就是說你在抱怨的時候,你會不斷吸引更多的錯誤進入你的生命。

請試著作這項功課,接下來的一週不要抱怨,完全不要訴苦,不只不要講,連想都不要想。就這麼簡單,只是你必須持續整整七天。

有無數人因為改變這個小習慣而改變了他們一生,您要不要試試看?

從現在開始,避免上述三樣窮人特徵,每當你聽到自己抱怨、找藉口、責怪別人時,趕快閉嘴。不斷提醒自己,你創造你的人生,你改變你的人生,變好變爛都在你一念之間。

有錢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
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

有錢人他們工作或投資是為了獲得大量的金錢,不是一點點錢,不是剛好能夠讓他們付貸款的錢,而是很多很多錢。反觀窮人通常都會說,我只要能賺這樣就好了,我要的不多,只要能準時付帳單就好。

再強調一次,意念的力量是很驚人的,你真正關注和想要的事物會放大,當你的意念是要擁有足夠的錢去付帳單,你永遠不會擁有超過帳單金額的錢。換句話說,當你只要求生活過得ok的時候,你永遠不能過得很好,因為你根本沒想過要過得很好。就是這麼簡單。

富人一直努力讓自己有錢
窮人一直想著讓自己有錢

你問大多數人他們想不想變有錢,他們都會說:當然想啊!

真的想嗎?那你每天工作回家以後怎麼又看電視看到睡著?睡前看政論節目、八卦新聞而不是努力思考或是看自我提昇的相關書籍? 這看起來不像是想要變有錢的人,很遺憾的告訴你,想要變有錢人,必須專注、勇氣、知識、專業、百分之兩百的努力、永不放棄的態度,還有當然,一顆有錢人的腦袋。

你願意一天工作十五小時以上嗎?富人願意。你願意一週工作七天嗎?富人願意。你願意犧牲和朋友聚會哈拉的時間嗎?富人願意。你願意在無法保證沒風險的情況下投資嗎?富人願意。

想著要有錢只是"想著",努力要有錢是"拼了",想和做中間差了十萬八千里遠,試著想想你該怎麼作吧。


有錢人善於管理金錢
窮人逃避管理金錢

有錢人並不比窮人聰明多少,但是他們都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善於管理他們的錢,而窮人如果不是不會管理金錢就是根本逃避管理金錢,他們通常會說:『他們不管理金錢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需要管理。』這是大錯特錯的。事實剛好跟『等我有了很多錢,我就會開始管理錢。』相反,而應該是『在我開始管理錢財之後,我自然就會有很多的錢。』

『等我有錢,就會開始管理。』這句話聽起來就好像一個大胖子說:『等我瘦下二十公斤,我就會開始運動和節食。』你笑了對吧!可是想想你的邏輯是不是跟這句話一樣?

妥善積極的管理你的金錢,然後自然可以生出更多的錢。這才是正確的。換句話說,除非你能夠管理你現有的一切,否則你將無法獲得更多。

至於你要如何管理金錢呢?你在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之後,我強調『額外』,不管是撿到還是副業賺到,你就把額外收入的10%存起來,這是你的玩樂基金,永遠只能拿來玩樂,不要想去投資,不要想去繳學費,這就是你的玩樂基金(你可以把他當成你的LV基金或是ROLEX基金也無妨)。這樣一來你會很積極的想找下一筆額外收入,會努力兼差或是打工,這樣對你財富增加大有助益;二來我們發現為什麼一般人越是工作辛苦,越是會亂花錢,就是因為他們工作很辛苦,所以一陣子就會花一大筆錢去買東西犒賞自己,把錢都浪費掉了,可是照我們的方法,你只會花本來就是要拿來玩樂的錢,而不是把你的退休生活費花掉。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
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
窮人卻因為恐懼而不敢行動

要變成有錢人並不像吃塊蛋糕那樣容易,通往財富路上充滿陷阱和危險,所以絕大多數人不願意冒險。這就是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富人大於他們的問題,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在一到十的等級上,一最小,十最大,假設你現在的個性和能力位於第二級,當你遇到一個第五級的困難,你是不是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問題?過了幾年,你的能力和個性已經成長到第八級了,回過頭來看,第五級的問題是不是變成一個小小問題了。最後如果你真的很努力的把自己提升到第十級,原先那個第五級的問題對你來說已經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生活中永遠會出現困難和問題,它們永遠不會消失,結論就是問題的大小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有多大,能不能大於你的問題。

現在把焦點放在如何提昇自己的等級,很簡單,思考加上執行力,只是想變有錢是沒用的,要搭配執行力才有效。就好像我說的『你看對股票對你財富沒有幫助,買對才有幫助。』

既然執行這麼重要,那是什麼原因讓很多人卻遲遲不肯開始行動呢?

是恐懼!

恐懼會讓多數人裹足不前,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富人在恐懼和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還是會行動,窮人卻因此而再看看、再想想,常常一看就看了一輩子。

如果你的等級是三,而你總是挑容易的一和二作,那你永遠就不可能進步,反過來想你以三的等級去解決五的問題,一開始當然會覺得很困難,可是一次兩次,慢慢自然會提升到五,那問題對你來說又變得很簡單。舉個現實生活的例子:你的工作是固定性的,二十年沒變化的類型,例如老師、公務員、小工程師,你永遠無法晉級,雖然穩定,但是你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後退,你本來可能等級是四,當你習慣解決等級二左右的問題時,不知不覺你就會降級到等級二,原本等級三和四的問題對你來說就太難了。

從現在開始,每每遇到困難覺得不舒服的時候,記得幫自己加油,我一定是在晉級,然後努力走下去。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因為很有挑戰性而完蛋的,卻有因為太舒服而慢性自殺。

有錢人專注於機會
窮人專注於障礙

這跟上面那部份是相通的,常常有人問我,要我介紹他一種沒有風險的投資工具,我會跟他講沒有這種東西。他說定存呢?我說定存當然是有風險,而且風險是最高的,他會讓你窮一輩子。

Why?

定存表面上,短期是沒有風險,但是他的利率太低,這世界上還不存在單靠定存致富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中產階級使用定存投資(我真不願意稱定存為投資 ),他就永遠不會變成一個富人。承擔能夠掌握的風險,去投資獲利率最好的工具,才是致富的唯一道路。

問題是窮人會不斷把焦點放在如果賠錢怎麼辦?如果我因此而一貧如洗怎麼辦?最後就不敢投資,被障礙困住了。前面我們一直強調:『你專注的事情會放大。』一直想著會賠錢,就真的會賠錢。富人則會專注於機會,他們願意承擔風險,在投資前做好一切功課,最差的情況都能夠控制以後,進場投資,獲得財富。

有錢人欣賞成功和有錢人
窮人討厭成功和有錢人

這是個很奇特的現象,窮人通常會用厭惡或是憎恨的態度去看待有錢人,他們會嘀咕:『他們真是走狗屎運。』或是咒罵:『這些有錢的混蛋。』

你必須了解,如果你用這樣負面的態度去看待有錢人,你就註定窮一輩子,為什麼呢?很簡單,『你怎麼可能成為你討厭和看不起的那種人呢?』

你看到電視上某個明星年所得五千萬,你是不是會心想:『不過就她老媽把她生的漂亮點而已,花瓶一個,有什麼了不起。』這很自然,但是請戒掉這個壞毛病,不要讓自己有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負面想法,這種負面想法會帶給你更多負面的產物,例如:繼續貧窮。

不要憎恨成功人士,也不要覺得他們都是大壞人,都是靠奪取別人財富害人家破人亡才能致富。這是大錯特錯的。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華倫.巴菲特,他捐出他百分之八十五的財產,上兆的金錢去作慈善事業,他是壞人嗎?比爾蓋茲也是大慈善家,他和他夫人的基金會每年都救助很多很多的愛滋病童,他們也不是壞人啊。這些不是特例,我只是要說明有錢人值得尊敬和欣賞,不要去討厭他們,對你並沒有好處。

有錢人根據成果拿酬勞
窮人根據時間拿酬勞

這就是我講的做事情只看功勞,沒在管苦勞的,事情作失敗,不管你花了多少時間金錢精力都沒有意義,也就是說100%的結果論才是正確的。

你一定聽過這些忠告跟教訓:『好好上學,聽老師的話,考好成績,找個好工作,領一份夠穩定的薪水,準時上班、努力工作。你就可以幸福快樂。』

這些話是金玉良言還是屁,你自己去衡量,我現在跟你探討的是穩定的薪水這部份。

窮人喜歡拿固定的月薪或時薪,他們需要確定每個月的幾號會有固定薪資到他們戶頭中,他們藉此獲取安全感,他們不知道這樣的代價就是窮一輩子。他們其實內心的意思是:『我很怕,根據我的表現很可能會賺得不夠,所以我只要能賺足生活所需就夠了。』

而富人會根據他們的產值拿取報酬,他們不喜歡穩定單調的工作,他們要的是經由努力思考加上執行力而表現好就能得到更多的錢的工作,例如:業務、直銷、老闆……之類的工作,當然,他們可能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但是風險通常和利潤是呈正比的。

通常你會選擇穩定而沒有前景的工作是因為你父母的意見,但是因為我們之前學過不要責怪別人,所以我們願意原諒他們,他們總是希望兒女有個穩定的工作,不管這會不會導致兒女永遠無法脫離貧窮。

我們鼓勵你作自己的老闆,不論是創業還是兼差,反正能夠依照你獲得的成果來獲得報酬的都是好選擇,就像我爸講的:『如果你只是吃人頭路,那你永遠不會富有。如果你要找工作,那麼請確定你拿的是百分比的酬勞(也就是非固定薪資),不然,你就自己當老闆。』

有錢人持續成長
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最後一點,有錢人會願意承認他自己有些地方不足,願意永遠不斷看書、不斷思考、不斷看看別的成功人士是怎麼成功的;而窮人會覺得他已經會的夠多了,或者說會的東西已經能夠handle他的所需,不用再更精進,不需要再學習。

給個建議,如果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有錢,你一定有些地方不足。不知道你同不同意?

看看周遭的人,叫他們去多學點東西就一堆藉口:我沒時間、我現在就過得很好啦,沒必要學、我沒錢學。

反觀富人會覺得能夠學到東西就值得,能夠幫他們提昇等級就值得,長久下來窮人就像一攤死水,富人是一泉活水,自然時間越久,差別越大。

努力是會有成效的,從今天開始試著照上述的建議去作,試著多看多學如何賺錢,多去觀察成功人士,你也會擁有一顆有錢人的腦袋,你也會變成一個有錢人。

本站將停止更新,以後只會在新站更新,新站網址為:

http://madchu.com/

直接放到書籤就不會忘記了,本站會停止更新,但是"不會刪除"。已經訂閱的朋友不須重新訂閱,我已經把資料轉過去了。

對大家來說不會有什麼差別,只是網址改一下就好。

建議直接訂閱新網站的文章,我會免費送你一檔定存股和它的操作方法

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免費"送你一檔私藏定存股和操作方法!

多學幾招:
把中華電(2412)當定存股?你不能不知道的兩個隱憂 http://madchu.com/?p=3880
臺灣高股息(0056):比臺灣50好10倍的定存股票 http://madchu.com/?p=3223
現在可以買統一超(2912)當定存股嗎? http://madchu.com/?p=1554
現在可以買中鋼當定存股嗎? http://madchu.com/?p=1557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Vision--總裁的十四種優質競爭力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沒有伯樂的千里馬

常常覺得自己很聰明很厲害,但是每次升官都不是你;每次都把懷才不遇掛在嘴邊,但是一次兩次懷才不遇,換了五份工作、十個老闆還是懷才不遇,那只有一種可能:你還不夠厲害,或者說你還沒有ready。跟升遷擦身而過,很正常,只要實力夠,下次還有機會。但是如果下次也擦身,下下次也擦身,那就想開一點吧!為什麼沒被賞識?為什麼別人看你和你的自我認知有這麼大的差距?換了五份工作、十個老闆都沒有看到你的價值?這時候問題應該就不在別人身上,試著靜下心來想想,到底我缺了什麼東西?

如果發現自己真的有不足之處,就一定要惕厲自己,不斷訓練自己往想要的目標接近,讓自我訓練變成一種習慣,天天作、月月作,最後一定可以達到目標,最起碼也可以作個看起來很像的人。^^; 這個過程當然不輕鬆,別人在看電視,你在思考;別人在看小說,你在努力學習。但是如果你想要升到高位,想要獲得老闆賞識、站在比別人高的地方,你本來就應該付出比別人多,要記得: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懷才不遇』。

千里馬固然要有伯樂的賞識才能發揮所長,不過沒有伯樂的千里馬一樣有四條腿,一樣跑得比別的馬快、跑得比別的馬好,不過過程辛苦點,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路上沒有遇到伯樂,還是可以有發展,你可以選擇創業這條路,不過一講到創業,身旁的人就會開始潑冷水,有這麼簡單嗎?如果生意不好怎麼辦?家裏上有八十歲高堂,下有兒孫嗷嗷待哺,如果失去固定收入又創業失敗,他們該怎麼辦?
這是青菜蘿蔔的問題,沒有對錯,既然覺得風險太高,可是又想要『走路有風』,可以選擇企業內部創業。企業內部創業除了沒有『所有權』,但是有『經營權』,所謂的位高權重,也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

我在Sybase公司待了六年,六年當中我升遷過四次,平均一年多就一次,而每次升遷都不是把某些人擠下來,而是新創出來的位置。舉個例子:我作過業務、業務總監、後勤支援,可是當時Sybase並沒有顧問這樣的部門,公司光是賣產品感覺稍嫌薄弱,於是我思考了幾個月,最後大膽跟老闆建議,公司需要一個顧問部門,這樣可以協助公司把產品賣得更好。計畫了兩三個月,然後跟老闆作簡報,老闆聽完之後就說:『好極了,那就你來,你需要多少人?』於是我就把需求、目的、價值、重要性一一找出來,老闆看了以後同意,這個部門就成立,我就變成這部門的主管,從零開始,兩個人、五個人這樣慢慢建立,就這樣升官了,或者說我距離目標更接近了些。

如果你不想要就這樣渾渾噩噩生活、工作,不想要在三十歲就確定五十歲的成就,你就必須要:Set the goal, and push to the limit.設定目標然後努力把自己推向極限。有哪些需要你pull your hair、pull your teeth才能夠做到的,那就去作,不是作作看,是誓死達成。人的一生當中,至少都要有一次拔頭髮、拔牙齒,把自己逼到極限的經驗,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裡,除了更了解自己(也就是認清自己有幾兩重),身旁所有看到你努力的人也會佩服你、欣賞你。透過這種方式,以後對自己有所期許的時候,也會比較切實際,避免掉『志大才疏』的弊病,而且知道自己的極限之後,同時也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夠改正缺點,繼續往目標邁進。沒有伯樂,千里馬也不會寂寞。

每天少睡兩小時

『每天少睡兩小時,去訓練自己,三年後自然會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每天晚上睡前可以作這項工作,把今天整天的事情,從頭到尾想一遍,向自己提問:如果今天重來一遍,如果這個會議重開一遍,如果重新解決這個問題,我會不會有不同的作法?不同的作法會不會效果更好,這需要自我淬煉,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忙,也沒有老師可以教。如果每天都循著這樣的流程走過一遍,自然會越來越polished、well rounded,也就是越來越圓融,越來越精練,持續長期地做下去,兩三年後保證你會是一個changed person。

這個習慣是我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時期內養成的,因為我本來在台灣念的是國際關係,三十歲才到美國轉念資訊,所以在當時的環境裡,無親無故,沒有後台;英文程度就算再待個二十年也講不過美國人;再加上我這個半路出家的資訊學位,沒有一樣是加分,通通都是減分。尤其是一開始上班的兩個月,我每天都感覺我處在被開除的邊緣,我連跟別人講話都講不通,雖然唸書以來我的英文都表現得不錯,但是一工作就遇上問題了,我發現我和別人溝通不良,總是只有一半清楚,另一半讓對方不知所云。當時我只要聽到對方給我個『Uh?』或是『Excuse me?』我的信心就全然崩潰。怪了,我明明講得很清楚,怎麼對方還會有『Excuse me?』呢?當時這種狀況發生頻率是每小時一次,老闆給個任務,雖然滿肚子問題,但是不敢開口問,只好硬著頭皮去作,當然成果非常不理想。我可以從每個人的目光中清楚接收到『You did a lousy job.』(你做得很糟糕)的訊息,每天坐在辦公室真的是如坐針氈,真的是非常不快樂。

當時我就不免在想:為什麼今天會這樣?為什麼這個客戶會這個反應?為什麼老闆會用這種奇怪的眼光看我?why?why?why?......,就這樣一再的問自己why?想不出來的時候,就開始把今天整個回想一遍,很仔細地。

慢慢的,我發現有些事情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作就不會犯同樣的錯。甚至有時還會回過頭去補救,把事情重新作過,下班後再拿給老闆看。當我發現老闆開始正眼看我,慢慢對我有了笑容,然後伸手拍拍我的肩膀,我才發現辦公室開始有了溫度,然後老闆幫我加薪,我覺得很快樂。於是我一直深深地相信這種方法是對的,不只對我有效,對所有人都有效,我也養成這種習慣,一路訓練自己到今天。

不管看多少書,上多少課都不會比自我悴鍊的效果大,與其去學一種方法,不如用自己腦袋想出一種方法。

再延伸下去,這種方法不一定是複習,甚至可以預習,例如說:我明天預計要開個會,那我就從『踏進會議室的門』開始想,我會遇到哪些人,會說什麼話,怎麼說比較好,我對這場會議的預期成果是什麼?如果我要達到我的預期目標我該怎麼作?然後隔天晚上回家再接著想,如果我沒有達到我的預期目標是什麼原因,有沒有補救的辦法?或是更好的方法。久而久之,所有會碰到的問題都預先想過,所有事情都會比較圓融,順利的達成。

不怕覬覦高位

我的父親是個公務員,我不批評公務員,但是我選擇另一條路,我相信我的企圖心和努力可以改變我的命運。如果我要當人上人,我要當高位、當老闆,在我沒有經驗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Put yourself in his/her shoes. 也就是如果我想要當個像我老闆那樣的人,我就應該先了解老闆是哪樣的人。同樣八小時上班,我每天都在做什麼事情,老闆每天都在作什麼事情,試著把我自己放在他的位子上,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件事情如果是我會怎麼處理?我的角度和思考有沒有偏差?為什麼他會這樣作決定?於是在這樣的觀察中,我慢慢抓住老闆的觀點,用老闆的觀點去看看這家公司,看他現在的狀況,未來的狀況,公司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我就這樣持續性的一年、兩年去練習,一旦公司有位缺的時候,我從不扭捏作態,一定向老闆表示我的興趣,通常老闆會問:『Why you?』我抓緊機會問他:『有沒有半小時?向你作個簡報。』這個簡報我做了兩年,沒有人像我準備這麼充分,我甚至幫他把會遇到的問題都提出而且解決。我上任之後會作哪些措施,會施行哪些計畫,計畫的成本和好處,不只這樣,我還會幫他想好人事怎麼處理,例如可能這個缺有三個人角逐,如果升了一個要怎麼處理另外兩個人的問題,所有分寸拿捏都一併說明。等到我作準備做到老闆都講不出話來這種程度,這個位子通常就跑不掉了,這不是一兩天可以臨時抱佛腳就湊出來,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去準備,這樣簡報才有效果,老闆才會覺得我是最佳人選。一旦有機會,我不只想要,我也絕對有能力要。

簡報怎麼作最好

我在美國Sybase有個封號,叫做Mr. Seminar(研習會先生),因為我是全公司最會作seminar的人,每次公司總是派我去作最大型或是最重要的簡報,但是我卻是全辦公室唯一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我是怎麼做到的?

每次簡報之前,甚至大大小小的會議之前,我都會不斷的思考:
在整個演講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我要如何做得與眾不同?
客戶可能會問些什麼問題?我怎麼應對比較好?
我有什麼需要補強的地方?什麼又是我的優勢?
然後就一次一次的rehearsal,每次挑一個問題來考我自己,直到所有回應的內容滾瓜爛熟,沒有問題能夠擊倒我為止。

因為科技業的東西往往都是硬梆梆、冷冰冰,如果每次都用『定義』或『名詞解釋』去介紹的話,聽眾可能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即使當下了解,出了門也丟光光,那這場簡報就失去意義。所以我總是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去把很生硬的觀念用生活化的例子去解釋,盡量讓它活潑生動。

舉個我當時用過的例子來說:當時我們公司最新的database的技術是multi-threading,和它相對的是single-tasking,如果要直接解釋就是多向進行和單向進行,講完也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而大多數人一上台通常都會說,依據MIT(麻省理工學院)的Dr. XXX的研究報告顯示,multi-threading的定義就是……,講了一堆數據,台下卻完全有聽沒有懂。

而我會怎麼講?我一上台就說:『The database is multi-threading…』,然後等大家丟個『Yes? What is it?』給我,因為他們一定聽不懂,所以我不直接回答他們,我接著就問:『你們一定去過中國餐館吧,中國菜在美國是很受歡迎的,……』台下就會開始納悶:這個multi-threading跟中國餐館什麼關係?看到大家眼中散發出好奇、有興趣的光芒,我繼續講:『今天你帶著太太去中國餐廳,餐廳有十張桌子,每桌坐了四個人,整間餐廳坐滿,請問現在餐廳有幾個人?』『四十人』台下回答。我接著介紹:『每個人坐下來點菜,點了四十道菜。』(因為老美跟我們不一樣,都是各吃各的,所以四個人裡面可能有三道木鬚炒肉絲)『你要多少個廚師來煮這四十道菜?』丟完這問題我會繼續解釋:『沒有一家餐廳會請四十個廚師來煮四十道菜,所以廚房大多只有三個廚師,但他們可以同時處理三道以上的菜,一道菜正在煮,第二道正在切,第三道正在抓料,第四道在排隊……,因為菜單進廚房的時間不同,每道菜的處理程序也不一樣,所有的菜在同時都被照顧到,這就是multi-threading的概念。』故事講完,我相信不只大家都聽得懂,而且很難忘記,只要把概念和情境一結合,自然讓人印象深刻。

在演講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聽眾的注意力大概只有三到五分鐘,大概只能記住全部內容的30%,既然十個重點他們只能記住三個,哪三個是一定要讓他們記住的?除了上述講的演講技巧之外,一定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說技巧好還要搭配足夠豐富的內涵才是一場完美有效的演講。

如果明天要上台作簡報,我會對著鏡子或是牆壁練習,甚至拉著太太、孩子一起來聽我演講,而且是用power point,一切照正式情況來,不斷的演練,不斷的修正,每一個字詞都要是有意義的,適時加上一些幽默,以及一籮筐的例子、故事,效果總是很好。幾年來只要我去做seminar,總是滿堂采,也因此Mr. Seminar的封號不脛而走。

豐富的知識

前面講到『言之有物』,我常常跟員工講,你每天晚上睡著前,記得要想想看你今天和昨天有沒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有學到新的東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請馬上起來do something,我們處在一個快速競爭的時代,倘若不這樣訓練培養自己,很快就被這世界淘汰掉。

有了豐富的知識會幫助你工作更順心,例如你要賣產品,不同的客戶會有不同的背景,要賣給華爾街的客戶,能夠懂一些金融財經的知識會更容易跟他們打成一片;如果今天要賣給工程師,懂一點電腦的東西會跟他們更有話題,也更能夠切中客戶的需要。

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是會發生相同的狀況,當別人發出一個話題的時候,你要能接得上話,講出內涵和想法,否則朋友聊天,你只能點頭附和,根本不知道要講什麼,一次兩次就變成主流外的人了。在知識累積的過程中就是一直不斷的學,等到它在你腦袋中的質跟量到了一個程度之後,它自然會『融會貫通』,你也會成為一個言談有趣的人,當你知道的事情比別人多而豐富,你的領袖氣質也會慢慢培養起來,甚至『觸類旁通』,最後達到一法通萬法通的層次。耍嘴皮子三分鐘就耍完了,除此之外你還能提供給別人什麼?你知道什麼是別人不知道的?你有沒有屬於你自己的一套有說服力,而且不落於俗套的見解?全部的答案都來自於豐富的知識。

這並不是要大家每天都去k很深很硬的專業書籍,生活中的知識俯拾即是,舉個例子:我之前演講的時候問過聽眾一個問題:『華爾街之前度過一百歲的生日。在華爾街有個很有名的指數大家知不知道?』大家都知道:『道瓊指數。』有了答案後,我就繼續問:『知不知道道瓊是由幾支成份股組成的呢?』台下開始安靜下來,因為沒什麼人肯定有幾支。答案是30支,再接著問:『三十支股票裡面有哪一支和華爾街一起走過一百年?』還是沒人知道。『是GE,我們不是常常聽人講企業要永續經營嗎?不講永遠,光是這一百年能夠繼續經營的好的只有這一家公司,所以永續經營並不像一般人講的這麼容易 blah blah blah』這些常識一點不難獲得,只是看你有沒有這個心和習慣而已。

企業決勝關鍵點—創意

創意和技術是最有價值的兩樣資產,學歷、相貌、口才都輸人不打緊,你有別人想不到的創意或是別人比不上的技術,你的價值完全不輸給任何人;公司也是一樣,公司比別人小,比別人窮都沒關係,只要有足夠創意或是大公司沒有的技術,小蝦米照樣贏過大鯨魚,就像一開始的小Google和大微軟的關係,現在危機感比較重的應該是大鯨魚。

再舉個例子,航空公司除了飛安問題以外,一般最煩惱的就是飛機乘坐率,他們就是靠賣機位維生,所以當一台飛機有500個位子卻只坐了250個乘客的時候,其他的空位的價值也隨著飛機起飛而消失,對航空公司而言,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Delta Airline美國達美航空的老闆就深深為此苦惱:『我要怎麼作才能夠讓機位班班客滿呢?』於是他就把七八個副總裁找進來集思廣益,大家想一想解決之道。
行銷副總裁率先提議:『我們來辦個促銷活動,買一送一。』老闆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很白痴的建議,如果促銷有用,馬上會引起美國航空和聯合航空跟進,通通買一送一,最後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爛仗一場,甜了消費者,苦了自己。而且這先例不能開,降了價就升不回來了,當然萬萬不能作。

此時CIO(資訊長)講話了,照慣例講了大家都聽不懂的建議:『我們可以用『客戶消費行為分析系統』來提高乘坐率。』大夥面面相覷,他接著解釋航空公司都會有一套客戶里程累計的紀錄,而且除此之外客戶的習慣和行為也會被登記起來。打個比方:李先生一年坐二十次飛機,但是有五次訂位不到的紀錄,所以他的行程比較不穩定;王先生一年雖然只飛五次,但是他每次訂位都到,而且他兩個月前就會訂妥機位,他的行程就很穩定。系統可以查出這班飛機的500乘客當中,有250位有李先生的習慣,另外250位是像王先生一樣,此時公司不妨大膽賣出600張票,500個位子卻賣出600張票,當然是超賣,萬一來了520個人怎麼辦?飛機又沒有站票。因此在美國機場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廣播:『有人自願搭下一班往xxx的飛機嗎?下一班是一小時後起飛,搭乘下一班的乘客全程免費,再加送一張美國境內任何程式的免費來回機票一張。』一般來說不趕時間的乘客通常都願意自動坐下一班飛機。不必花大錢行銷或是打折扣戰,不用花費額外的人力和財力,用這個創意點子自然可以有效提高乘坐率。

有了ABC,你也是千里馬

何謂ABC?A是Attitude(態度)、B是Behavior(行為)、C是Contents(內涵),這三樣人格特質都具備的話,無論任何環境、任何工作都一定可以勝任愉快。

我在台灣甲骨文(Oracle)就因此破格錄用過幾個業務,完全沒有任何經驗的新人。

其中一個是有工作經驗,但是業務經驗等於零。有一年我去資策會演講,當時是她負責招待我,我對她的印象非常好。她不只是在應對進退之間很有分寸,而且具備很清楚的表達能力。像我這樣一個挑剔的人,在我手下作過事的秘書不在少數,但是她卻是唯一一個從頭到尾都讓我滿意的秘書。和她溝通我不需要交代太多細節,因為她會考慮的比我還週到,我每次剛下飛機到了資策會,所有事情都幫我準備好,讓我可以舒舒服服的focus在演講上面,不需要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煩心;透過她的表達能力我也感覺到:這個女孩子有個很清楚的思維、有條有理的腦袋。就在我前後兩三年的演講中,我對她有了初步的認識,後來我回到台灣工作,她離開了資策會。有一天她向我表示:想要換個業務方面的工作來嘗試,請我建議她往哪邊去找,我雙掌一拍,那就來Oracle吧。

這個決定對我們雙方來說都有蠻大的風險。她是學德文出身,在德國作過幾年事情,雖然一路都沒有業務經驗,但是我評斷以她的經歷和之前給我的印象,這些『風險』反而是她最大的優勢:其一,她可以隻身在國外工作數年,代表能力不差,且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其二,多年的工作經驗使得她在應對進退方面表現得很好,這是一個業務人員應具備的基本態度;最後,也就是我會決定用她的最重要原因:她完全符合我在用人時候的ABC法則:Attitude、Behavior、Contents,前兩項她完全沒有問題,現在唯一欠缺的是專業上的自信,不過這項對她來說,假以時日也不難達到。

果然,她在進公司一年內就交出業績百分之兩百的好成績,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我知道她會表現不錯,但她比我想像的還優秀,這也證明了我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成就

ABC三項人格特質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態度,態度不對,再好的工作能力都無法替公司創造出真正的利益。

身為經理人最大的挑戰,就是遇到能力強卻又不守規矩的員工。我以前在美國剛升經理的時候,就遇過這樣的難題,當時在我的團隊中有一個叫David的人,業務能力超強,但是桀螯不遜,眼睛長在腦門上,從不遵守公司的規定,前任經理和我都對他又愛又恨,但是也無可奈何,因為他一個人的業績就佔整個團隊的一半,所以大家只好對他忍氣吞聲。但是越是放縱他,別人越是沒有表現的機會,我也深深為此苦惱。直到有一天,我的老闆提醒我:『不願輸掉一場小戰役,反而容易輸掉全部戰爭。』當場我恍然大悟,公司的大原則不能因為任何人或事情妥協,再出色的個人表現,也比不上整體團隊合作的力量。David能力超強,可是整個團隊被他害得停滯不前,這對公司來說絕不是好事情,幾經思考之後,我決定忍痛把他開除,因為只有他離開這個團隊,團隊中每個人才能夠動起來,每分力量才能夠發揮出來。

檢討失敗以外,別忘了檢視成功同樣重要

所有事情都是有成功有失敗,所以每一天人們不斷的重複把事情作對與做錯,諸葛丞相說過:『善敗者不亡』,絕大多數人會知道要檢討失敗,以期下次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但是一般很少人會去檢視成功,既然成功了就應該高興慶祝,慶祝完了以後就把成功經驗束之高閣。

換個角度想想:我下次遇到相同或類似的情況和挑戰,我有沒有辦法和上次做得一樣好,可不可以把成功複製貼上?問問自己:『這次為什麼會成功?因為運氣好?還是我們團隊中做了哪件事有決定性影響?』邊回想邊紀錄起來,把成功的經驗剪下來放在剪貼簿,下次才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去把case抓到。如果真的想不出是為什麼,那就只能說是因為Lucky,恰巧客戶欣賞我,莫名其妙就贏了一個案子;但是沒有天天過年的道理,只有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夠天天與成功為伍。

尤其對一個團隊來說,這個習慣更是重要,我之前在Oracle曾帶領團隊拿下統一這個客戶的大case,這個case持續進行了十個月,一路打下來,大大小小事情做了不下數百件之多,結案後我讓大家想一想:一路進行下來,我們作了大部分對的事情,中間也許有些瑕疵,但是不影響大局。把從一開始到最後作鉅細靡遺的歸納整理,找出其中的成功模式,在抓出一個正確標準化的流程,把這個經驗一用再用,這樣一來我的團隊總是處在這個成功的氛圍中,戰鬥力和士氣也增加於無形。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每天收到最新理財文章!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M型社會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

你自認是中產階級嗎?請自問三個問題:
1.房貸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
2.你是否不敢結婚、或是不打算生兒育女呢?
3.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

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你就不算中產階級!
你該如何提昇、避免沉淪?

別自認是中產階級

『只要靜靜地做,就會加薪、升遷』是從小我們所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可是這件美好的事情已經全面崩潰。現在的上班族必須有所覺悟:薪水的最高峰將會出現在你四十歲附近,過了四十歲即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因此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符合現實的生涯規劃。

讓我們細說從頭:絕大多數的人把經濟低迷的情況,認為是『不景氣』。但是真正的事實呢?

不景氣的概念是來自景氣循環說:『好景氣與壞景氣會互相循環』。因此一般人都會覺得現在不景氣,只要熬過去就會有好景氣。所以藉由貨幣供給量的調整、利息的調整就可以提早擺脫不景氣的時段,這種說法變成一般常識。但是真正的事實是日本的GDP往上成長、平均股價都開始上揚,景氣看起來像是好轉了,但是通貨緊縮的情況並未解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續縮水,大家的生活並未好轉,反而更加困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先來探討一下大家口中日益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問題,這個現象是受『經濟無國界』所影響造成的,也就是世界上物美價廉的物品就會流入原本產品售價較高的地區,使其價格往下調整,所以大家口中的通貨緊縮,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的經濟問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罷了。

M型社會來了

以日本來舉例:假設一世代平均年收入為六百萬日元(這只是舉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28,700美元,約等同94.7萬台幣,雖然是台灣平均年收入的1.87倍,不過因為日本物價非常高,所以從PPP還有Big Mac index(註一)來算是跟台灣差不多的)為基準,超過一千萬日圓為上層階級(佔勞動人口的4.9%)、六百萬到一千萬為中上階級(16.2%)、三百到六百萬為中下階級(41.5%)、三百萬以下為下層階級(37.4%),中下階級和下層階級人數這十年來明顯增加,竟然達到近80%的比例(79%),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請把目標瞄準中下階層的客戶

除了做精品、奢侈品,原本就是以上層客戶為目標客層的企業以外,建議把經營重心放在中下階層,因為中上階層人數越來越少,而下層階級雖然人多但是錢不多,不如focus在中下階層客戶會更好。

針對中下階層客戶有個訣竅,叫做『憧憬自由之丘』,意思是提供『價格便宜,感覺卻如同在自由之丘』的商品和服務(自由之丘是東京市內的高級住宅區,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讓大多數人享受想住卻住不起的自由之丘的氣氛。

這邊我舉幾個成功的例子:在零售業中,業績快速成長的『自然廚房』(Natural kitchen),這是一家百元(日圓)商品專賣店,但是販賣的東西都是感覺如精品店、Interior shop才有的高檔商品。它怎麼做到的呢?事實上,精品店、Interior shop所販賣的商品都是義大利、北歐國家、或是日本製的商品,價格down不下來。但是自然廚房所賣的東西、感覺、氣氛雖然看起來和前者沒什麼不同,原產地卻是以中國為中心。它利用產地的不同而有效的降低產品成本,所以可以用一百日圓的價格將感覺高檔的商品賣給消費者。也就是說,自然廚房的企業核心觀念就是『感覺中上階層、價格中下甚至下級階層』,這個觀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

精品店一個售價為九百日圓的馬克杯,自然廚房只賣一百日圓;八百元的置物盒,它也賣一百元。自然廚房所用的手法就是,拿著精品店的樣品到中國,要求依樣畫葫蘆地大量生產,所以即使只賣一百元,仍然有二十五元的利潤。這是一項雙贏的概念,消費者用便宜的價格買到滿意又感覺高檔的商品,企業也賺取合理的利潤,兩方都得到好處。

再舉個例子:在成衣服飾業界中,『ZARA』(西班牙Inditex的品牌http://www.zara.com)因為擄獲中低階層的市場而勝出。住在六本木Hills的人都是中上階層以上的人,所以世界知名品牌都集中在這裡,不過最讓年輕女顧客趨之若騖的地方,就是ZARA。現在顧客都一致認為ZARA是全六本木最有魅力的服飾店。

高級品牌動輒五、六萬日幣的夾克或同等級的商品,ZARA只要一萬日圓就能買到,女用長褲也只賣五千日圓以下。一套十萬元以上的男士西裝,則只要三萬塊左右。因此就算是中下階層的客戶,也可以輕鬆購買。除此之外,融合了休閒風格和最新潮流是ZARA商品的一大特徵,ZARA不但精心研究流行的款式,還將製造過程徹底效率化,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一週到三週)就可以出貨上架,因此商品改款速度非常快,常常看到在三個星期內,店內所有商品就全都汰舊換新,這個特點完全抓住女性愛逛街的心理,女性即使不買也會想逛逛有沒有新的商品,抓住流行,而ZARA商品改款快,女性自然會想常常進去店裡逛逛,逛多了自然消費機會就增高。

ZARA在全世界有三千家以上的店面,每家分店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顧客最新的服飾,而且因為週轉率非常高,所以即使有庫存,折扣最多也只有打八折到八五折。

反觀高級品牌的服飾,從設計到出貨所需的時間相當長,加上商品週轉率並不好,所以出清存貨或過季商品的時候,往往必須下殺到六折以下,以Outlet的方式販賣,這也就是高級商品服飾利潤會下滑的主因之一。而另一種走低價服飾品牌的商品,售價比ZARA低,但是設計力薄弱,商品本身就沒有吸引力。看到這種只是一味追求便宜的商品,中下階層的顧客也會嫌棄。

ZARA以中下階層的價格,提供中上階層質感的商品,這就是標準的『憧憬自由之丘』的企業經營模式,所以它能夠在廝殺慘烈的服飾業異軍突起、一枝獨秀。


註一: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Big Mac Index都是一種衡量實質購買力的工具,詳情請參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Purchasing_power_parity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Mac_index)

讓耐久產品有多次的生命週期

家具產業中,愛麗絲.大山(Iris Ohyama)也是靠『憧憬自由之丘』成功的。這家公司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賣的沙發上面。

沙發是一種生命週期非常長的商品,五年到十年沒有問題。而一般會換沙發的原因不外乎:結婚、新居落成、實在太舊、搬家的時候,很難掌握到固定的客戶。

而愛麗絲.大山他們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販賣『可換衣的沙發』,也就是把普通售價在8~15萬元的雙人沙發上套一層沙發套,主打就是只要換沙發套即可。這種商品沙發本身售價是3~5萬,沙發套是7~8千。要客戶換沙發不容易,而且就算更換也可能改買別家廠商的沙發,但是換沙發套,不但價格便宜,還可以配合季節、流行趨勢來更換,最重要的是只能跟他們買,因為別家的沙發沒有這種商品。

如此一來,他們不但可以賺到沙發的錢,還可以賺到沙發套的錢,更可以牢牢的黏住客戶,這種方法是前無古人的。(這讓我想到福特汽車,大部份獲利不是賣車的時候賺,而是客戶回原廠修理車子或是保養的時候賺,原來愛麗絲.大山是跟福特學的XD)

為了未來擔憂嗎?從你擔憂的事情來分析

隨著中下階級的人越來越多,覺得生活難過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大家都覺得日子難過呢?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仍然被『中產社會意識』拖著走,而未曾考慮到應該配合自己的收入來改變生活型態和習慣,所以會將錢花在非必要的事物上。

例如大家會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的主因有三個:房貸、車貸、子女花費,其中房貸佔的比例最高,高達45.8%,我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執著想買房子?

這種執著想買房子的觀念,一是被老一輩有土斯有財刻板印象影響,二就是人人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下的產物。以前大都在一家公司做很久,二十幾歲開始就想買房子,苦撐個二三十年自然就可以有自己的房子,也熬出頭了,問題是這有個大前提,不會被裁員,會慢慢升職,調漲薪水,所以當然會越還房貸越輕鬆。現在不同了,如果買個五百萬的房子,年輕人起碼貸八成,那就是四百萬,每月本加利起碼要還兩萬,而且現在利率很低,如果以後調高,那就很恐怖,有工作的時候還ok,哪天突然被資遣,那就慘了。最好還是先住家裏,或是租房子,等到結婚再說,可以考慮跟另一半分擔房貸,壓力會小一些。其實買房子也不算什麼大錯,問題是很多人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例如說明明買不起,硬要買,結果前三年只付利息還過得去,銀行開始要他本利一起還的時候就受不了,結果房子只好還給銀行,到頭一場空。這就莫名其妙了。大前是堅決不贊成買屋的,不過他舉的例子很奇怪也很日本,和台灣不太搭,我就不寫了。

都市人一定要買車嗎?

這一點是針對台北人,就是大眾捷運系統很發達的都市,不過即使是台北人一樣很多很堅持要買車的,算一算買車的開銷嚇嚇大家:目前市場上車貸利率依新舊、期限之分,約介於4.25%至10%,期間都在五至六年間,設定費普遍為3,500元左右。

買一部60萬元的新車,貸款50萬元,如果以利率5%、分五年即60期還款,一個月約1萬元以上的負擔,對月薪3萬元的上班族來說負擔不輕。

除了貸款以外,油價不斷上漲,油錢也是不小的負擔。每月油錢的支出情況。如果以60萬元購買1,800C.C的國產車,每月固定的油錢約4,000元。除此之外還有停車費用,租車位3,000~5,000元以及路邊停車1,000元,合計油錢和停車費用,一個月8,000~10,000元是跑不掉。

還沒算完,每三個月汽車得進廠保養,基本開銷為3,000元,且不含零件耗損費用,加上每年約1.2萬元的燃料稅、牌照稅等,每年花在養車的成本上,就要12萬以上,如果偶爾的小擦撞、重新烤漆等,花費會更兇。所以不買車一年可以至少省下25萬,也就是一個月省下超過兩萬。

當然會願意花更多錢去買不知道買來幹麼的休旅車的人,不在討論範圍內,捫心自問,真的有開去山路越野嗎?除了沒必要以外,更別提油錢支出要更高。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

該為孩子付出的不是金錢

一般來說養一個小孩子的費用大概是四五百萬(台幣),但是如果小孩都讀私立學校加上補習班,那很有可能會超過八百萬。小孩子在讀私立大學的話,一學期要五六萬塊,也就是說加上生活費一個月要兩萬左右,這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難怪養兒育女會讓大家聞之色變。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把錢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看看繳交高額稅金者的名單,沒有一個是從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人。尤其現在的教育教出的小孩已經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從小父母總是說:『你什麼都不用管,乖乖唸書就好。』念到研究所畢業,一個月三萬五,還得常常加班,又擔心被裁員,這感覺投資報酬率非常低。

因此,與其浪費錢去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補習班,不如多投資時間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當例子,把社會的殘酷面教給孩子,父母成功就教孩子如何學習父母的長處;父母失敗貧窮就教孩子,如何避免像自己一樣(這種教育永遠不會忘記吧),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骨氣和韌性。

學校老師並不能教育孩子真正重要的事情,因為學校老師通過教師鑑定取得學校錄取之後,就認定這個『鐵飯碗』,但是這些老師社會經驗和能力趨近於零。不曾為轉業煩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社會歷練極少的人,當然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做個有能力的人。所以父母萬萬不能把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外包給老師,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澄清一下,這都是大前研一的話,我對老師沒有敵意)

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每天收到最新理財文章!

所以現在大家明白,受到傳統的觀念影響,很多無意識的買屋、買車、花大錢在孩子的教育費上是很沒有意義的。這三項加起來起碼可以省下幾百萬的錢,自然比較不會焦慮未來。
----------------------------------------------------------------------------------

楚狂人說:我看這本書看了四五遍,他很大部份都在講對日本政府的建議、對日本人民的不滿、真正講對我們實際有用處的其實不多,我全部都把他整理出來了,對於想買這本書的朋友,建議看完我這兩篇以後,去書店翻翻書就好,並不需要真的買回來K,三百頁的書有150頁看了沒感覺 ,為什麼之前沒人寫精華給我看?anyway,希望大家喜歡
快按讚 加入楚狂人粉絲團,獲得最棒的理財資訊
 

##EasyReadMore##